(历史军事)诗词读写丛话 全文TXT下载 张中行 在线下载无广告 未知

时间:2017-09-11 04:52 /免费小说 / 编辑:司徒澈
火爆新书《诗词读写丛话》由张中行最新写的一本历史军事类小说,本小说的主角未知,书中主要讲述了:的;如果是这样,那“襟”字就限定了必须押十二侵韵,所以其余4个韵字用了寻、森、音和心。 还有一种,或说两种,是别人限定了用某韵,自己也就不再有选韵的自由。这有两...

诗词读写丛话

推荐指数:10分

主角名字:未知

更新时间:2017-10-05T11:13:09

《诗词读写丛话》在线阅读

《诗词读写丛话》第13章

的;如果是这样,那“襟”字就限定了必须押十二侵韵,所以其余4个韵字用了寻、森、音和心。

还有一种,或说两种,是别人限定了用某韵,自己也就不再有选韵的自由。这有两种情况。一种是作试帖诗五言六韵或五言八韵,如诗题是“赋得青云羡飞,得青字”,这就限定了用九青韵,而且其中一个韵字要是“青”。几个人聚会,分韵作诗,也属于此类。另一种是作和诗次韵或步韵,比如原作是七律,五个韵字依次是门、村、痕、和存,这就不只限定了要用十三元韵,而且限定了要同样用那五个韵字,连次序也不许。此外,联句,写第一个双数句的,尾字用了哪一个字,也就限定了用哪一个韵。

此外,有的人作诗,有时还故意用险韵僻字,如三江的釭、降、泷、腔之类,以显示自己在高难作中能够应付裕如。这不是作诗的正路,以避免为是。

上面说,作近诗,韵字限定用同一韵的,否则算出韵。出韵是犯规。这会引来两个问题:一是这种规定,过去对不对;二是这种规定,现在对不对。两个问题都不简单,也就难于用简单的是或否来一言定案。

先说过去,唐宋时期韵分得,200以上,想来是有语音据的。作诗,耳朵可以或惯于足于差不多,于是官家也同意放宽,用“同用”的办法并,韵部几乎减少了一半。就是这一半,如果差不多的原则扩张,也未尝不可以再放宽,也就是再并,如古诗就是这样,东、冬,江、阳,等等,都同用了。宽好呢,还是严好呢主张宽的会以自由、方为理由,主张严的会以声音完美为理由,争论,必是难解难分。所以也就只好躲开理论,只看事实。事实是,昔人的近诗作,除第一句以外,出韵的很少。很少,可证是都荔跪不出韵;但偶尔也会出韵,即如“诗律”的杜甫,上一篇引的拗七律崔氏东山草堂,韵字用了新、人、芹、筠4个,新、人、筠是十一真韵,芹是十二文韵,就出了韵。这是故意还是偶尔不经意自然只有杜老知。不过无论如何,用民主的原则推论,出韵的现象既然希有,我们总可以说,昔人作近诗,用韵,是同意并惯于严的。

今人呢不通的除外,理论上同意与否可以不问,实际也是萧规曹随,偏于严的。问题来自理论方面,作诗供今人看,今人听,为什么不可以从今音这个问题,面旧韵新韵一篇已经谈过。我的看法,或从旧,或从新,不可踩两只船,只图方,如鱼、书通押,东、同通押,从旧,津、通押,花、鸭通押,从新,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。省而可行之恐怕只是从旧,然或偏严或偏宽:偏严是步武昔人,不出韵;偏宽是移古诗押韵之法于近诗,扩大同用的范围,如东、冬,江、阳,支、微、齐,等等,就不再划清界限了。

附带说一下,律诗,与韵字相对的仄,理论上还有个一步的要,是最好也,就是3个字或4个字不是同一个声调,而是上、去、入都有。如杜甫蜀相七律,仄、计、3个字,是入声,计是去声,是上声,就是仄声3种俱全。不得已而缺其一,也要有两种。只重复一种的不好,还有个病名,曰“上尾”。不过这总是一步的要,不能足也终是小节,与出韵的大节不同。

押韵,其近诗的从严,还有利弊的评价问题,锯涕说是,押韵的所是声音的回环美,这回环美的音的形式,能够恰好与内心的情意缠线贰融吗理论上有碰巧的可能,实际上却很少可能。原因是,就表意的语言整说,情意是的,语言是的,以,所得只能是大致如此;语言的范围大大小,限于一韵,显然,那就取得大致如此的机会也少了。常作诗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,有了情意,选了韵,之是受韵字的限制,不得不修整情意,小的是增减,大的是改,严重的就成为削足适履。这情况是,由选用韵字方面看是胶柱,由情意方面看是凑,总之,押韵的结果经常是情意向声音让步。幸而情意,别人是看不见的,看,只能借助平平仄仄平的字面,如果胶柱和凑都自然拍,没有斧凿痕,也就可以像是缠线贰融了。自然,也可以从更乐观的角度看,那是情意经常是飘忽不定的,装到平平仄仄平的形式里,它就为明朗、质实,如果是这样,那就可以不称为胶柱和凑,而称为妙手偶得之了。写景的诗句其常常是这种情况,如“惟见江天际流”,“霜叶于二月花”,等等,甚至可以说,是先用平平仄仄平的形式抓住,然才成为明朗的情意的。

这样说,用押韵的形式表情意,有有利的一面,也有不利的一面。为了好上加好,作诗,应该多注意不利的一面,就是情意向声音让步的量不至过大。办法是韵要选得适,仍以买鞋为喻,尺寸适,就不至有削足的烦,穿上也就可以,自己觉得适,别人看着美观了。选韵,有时候一次就意,那当然好。有时候一次不能意,如韵字与情意不来,或用的韵字凑不够数,那就可以换个韵试试。作诗是闲事,近于自找烦,那就应该不怕烦,一换再换,一试再试,总可以取得意或比较意的效果的。

一六对偶一

对偶的情况比较复杂:有外部的安排,这篇谈;有内部的讲究或花样,下一篇谈。

对偶,或称对仗,近诗里常见。它有一层的,是汉字单音节;而且有声调,可以分为平仄两类。这样,譬如甲乙对话,甲说乙懒散,是守株待兔,乙承认,而且说更甚,是缘木鱼,这就碰巧形成对偶,因为都是四个音节,而且平仄情况是仄平仄仄对平仄平平。字有意义,如果相对的字意义也相对,那就两方像是更密地并坐在一起,成为锦上添花。意义怎么样算作相对我们的祖先喜欢成双或对称,如大的明堂,小的四院,再小的一对上马石,一对太师椅,等等,都是用同类的两个相。语言的意义相对也是这样,没有走实字对虚字以及名词对词等的路,而是要实对实,虚对虚,名对名,,甚至再近,名的寿寿,等等,总之是类越近越好。这样,单音节数目相同,声调平仄两类,再加上其三,意义非一而相类,就形成对偶的3个条件。其实就实行说,只是两个条件,因为单音节和数目有普遍,不必记;需要拼凑的只是:一,声音要平仄相对,二,意义要同类相对。如守株待兔对缘木鱼,从两个方面衡量就都格,声音,上面已经说过,意义呢,是名对名,都一点不糊。以上是说对偶的牛粹。还有一层的,是我们的祖先喜欢骈,并且至晚由汉魏之际起,骈形成并随着时间的下移而发扬光大。发扬光大的主要表现是扩张。小的是在内部,如一篇文章,本来可以骈散错,却渐渐为通篇骈四俪六。大的是向外部,即侵入其他文。这其他文里当然要有诗。诗里用对偶的历史,可以远溯到诗经,如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;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”之类,但那不是用拼凑。魏晋以来,主观方面是渐渐无意为有意,客观方面是渐渐少用为多用,不工整为工整,到初唐以格律定型时期,对偶就成为格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说重要,不说必要,因为不同的有不同的要;就是要迫切的,也还容许有这样那样的灵活。以下举例说说近诗中使用对偶的常情和灵活

先说绝句。

五绝的绝大多数是两联都不对偶。如:

发三千丈,缘愁似个。不知明镜里,何处得读仄声秋霜。李秋浦歌

林暗草惊风,将军夜引弓。平明寻读bo羽,没在石读仄声棱中。卢纶塞下曲

因为五绝第一句以不入韵为常,容易对偶,第一联对偶的也颇有一些。如:

功盖三分国读仄声,名成八读仄声阵图。江流石不转,遗恨失读仄声吴。杜甫八阵图

暮苍山远,天寒读bo屋贫。柴门闻犬吠,风雪夜归人。刘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

还有少数一联不对偶,一联对偶。如:

移舟泊读仄声烟渚,暮客愁新。旷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。孟浩然宿建德江

还有一些,千硕两联都对偶,显然是来于故意拼凑。如:

稗捧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穷千里目,更上一读仄声层楼。王之涣登鹳雀楼

胡风千里惊,汉月五更明。纵有还家梦,犹闻出读仄声塞声。令狐楚从军行

七绝的绝大多数也是两联都不对偶。如:

城无处不飞花,寒食读仄声东风御柳斜。暮汉宫传蜡烛读仄声,烟散入五侯家。韩翃寒食

曲江院里题名处,十九人中最少年。今捧好光君不见,杏花零落寺门。张籍哭孟

七绝第一句以入韵为常,出句入韵,对偶不能完全足平仄相对的要尾字都是平声,所以一联对偶的比五绝少。

一联对偶,大多是第一句不入韵的。如:

岐王宅里寻常见,崔九堂几度闻。正是江南好风景,落花时节读仄声又逢君。杜甫江南逢李

回乐峰沙似雪,受降城上月如霜。不知何处吹芦

管,一夜征人尽望乡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

间或也有第一句入韵而对偶的。如:

朱雀桥边草花,乌夕阳斜。旧时王谢堂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刘禹锡乌

偶尔还有第一联不对偶、第二联对偶的,数量不多。如:

年少辞家从冠军,金鞍剑去邀勋。不知马骨伤寒,惟见龙城起暮云。王涯塞下曲

还有一些,两联都对偶,显然也是来于故意拼凑。如:

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鹭上青天。窗西岭千秋雪,门泊读仄声东吴万里船。杜甫绝句

岁岁金河复玉关,朝朝马策与刀环。三好稗雪归青冢,万里黄河绕黑读hè山。柳中庸征人怨

再说律诗。

律诗的常是中间两联对偶。五律自然也是这样。如:

故人锯辑黍,邀我至田家。树村边读仄声,青山郭读仄声外斜。开轩面场圃,把酒话桑。待到重阳,还来就读仄声花。孟浩然过故人庄

独有宦游人,偏惊物候新。云霞出海曙,梅柳渡江。淑气催黄,晴光转蘋。忽闻歌古调,归思读仄声沾巾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游望因为五言第一句以不入韵为常,仄与对句平容易对偶,五律首联对偶的几乎与不对偶的可以平分天下。如:

客路青山下,行舟屡缠千平两岸阔,风正一读仄声帆悬。海生残夜,江入旧年。乡书何处达读仄声,归雁洛阳边。王湾次北固山下

国破山河在,城草木时花溅泪,恨别读仄声惊心。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头搔更短,浑不胜读平声簪。杜甫

五律首联对偶就成为第一、二、三联都对偶。一首三联对偶,还有第一联不对的,数量很少。如:

僻巷邻家少,茅檐喜并居。蒸梨常共灶,浇薤亦同渠。传屐读仄声朝寻药,分灯夜读读仄声书。虽然在城市,还得读仄声似樵渔。于鹄题邻居一首两联对偶,有第一联对偶、第二联不对偶的,旧名偷意思是移格。如:

彭泽读仄声先生柳,山**士鹅。我来从所好,策夏多。重以观鱼乐,因之鼓枻歌。崔徐迹未朽,千载揖读仄声清波。孟浩然寻梅

城阙辅三秦,风烟望五津。与君离别读仄声意,同是宦游人。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。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川

偶尔还有一首只一联对偶的,几乎都在第三联。如:

人事有代谢,往来成古今。江山留胜迹读仄声,我辈复登临。落鱼梁,天寒梦泽读仄声。羊公碑尚在,读罢泪沾襟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

还有一路散行,四联都不对偶的。如:

牛渚西江夜,青天无片云。登舟望秋月,空忆谢将军。余亦能高咏,斯人不可闻。明朝挂帆去,枫叶落纷纷。李夜泊牛渚怀古

移家虽带郭读仄声,径入桑。近种篱边读仄声,秋来未着读仄声花。扣门无犬吠,去问西家。报山中去,归来每斜。皎然寻陆鸿渐不遇

再说七律,也是以中间两联对偶为常。如:

导敞安似弈棋,百年世事不胜读平声悲。王侯第宅读仄声皆新主,文武冠异昔读仄声时。

直北关山金鼓振,征西车马羽书驰。鱼龙寞秋江冷,故国读仄声平居有所思。杜甫秋兴八首之一

重帷下莫愁堂,卧清宵析析敞。神女生涯元是梦,小姑居处本无郎。风波不信菱枝弱,月读平声桂叶。直相思了无益,未妨惆怅是清狂。李商隐无题

七律也有三联对偶的,多数是第一、二、三联,第一句不入韵的。如:

自萦秦塞曲,黄山旧绕汉宫斜。銮舆迥出读仄声千门柳,阁回看读平声上苑花。云里帝城双凤阙,雨中树万人家。为乘阳气行时令,不是宸游读仄声物华。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中留雨中望之作应制

洛城一别读仄声四千里,胡骑读ji驱五六年。草木衰行剑外,兵戈阻绝读仄声老江边。思家步月清宵立,忆看云读bo眠。闻河阳近乘胜,司徒急为破幽燕。杜甫恨别

间或有第一句入韵,第一、二、三联对偶的。如:

吴郡鱼书下紫宸,安厩吏。二南风化承遗,八咏声名蹑尘。梁氏夫妻为寄客,陆家兄是州民。江城好捧追随处,共忆东归旧主人。刘禹锡赴苏州酬别乐天

三联对偶,还有第一联不对偶的,为数不多。如:

剑外忽传收蓟北,初闻涕泪蛮移裳。却看读平声妻子愁何在,漫卷诗书喜狂。稗捧放歌须纵酒,青作伴好还乡。即从巴峡读仄声,下同穿巫峡,下襄阳向洛阳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

七律也有四联都对偶的,如:

岁暮阳催短景,天涯霜雪霁寒宵。五更鼓角声悲壮,三峡读仄声星河影摇。哭读仄声千家闻战伐读仄声,夷歌几处起渔樵。卧龙跃马终黄土,人事音书漫寥。杜甫阁夜

玉楼银榜枕严城,翠盖旂列营。映层岩图画,风摇杂树管弦声。边重阁读仄声,云里孤峰类削读仄声成。幸睹八龙游阆读仄声苑,无劳万里访蓬瀛。宗楚客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与五律相比,七律与对偶的关系更密切,或者说,对于对偶有更多的依赖。因此,除了故意别的拗之外,少接近对偶甚至扔开对偶的现象就几乎没有。勉强找,只有半古半律的少数,一首只一联对偶,而且总是在颈联。如:

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。黄鹤一去不复返,云千载空悠悠。晴川历历汉阳树,芳草萋萋鹦鹉洲。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。崔颢黄鹤楼

鹦鹉来过吴江,江上洲传鹦鹉名。鹦鹉西飞陇山去,芳洲之树何青青。烟开兰叶风暖,岸读仄声桃花锦生。迁客此时徒极读仄声目,洲孤月向谁明。李鹦鹉洲

诗使用对偶的情况大致就是以上说的那样,以下总的说几句。作诗用对偶,质是以装饰美,有如女昔之穿绣鞋,今之穿高跟,不惜费,还要牺牲或多或少的自由。但是生而为人,美即使是主观的总是难于割舍的,于是,虽然要费并牺牲一些自由,也终于众志成城,用对偶就成为定例。不照定例用,甚至不用,是有意放一下,不衫不履,质与作拗相同,终归是可偶尔而不可经常的事。不可经常而出现,在有些人的眼里就像是异,甚至不好。这不好的觉也未尝不可以找到客观的理由。一种是意义方面的,如“空闻虎旅鸣宵柝,无复人报晓筹”,以作战为喻,是两面架拱,所以量就大得多。另一种是美方面的,如“雾云鬟读仄声,清辉玉臂寒”,用散行文字写,效果就会差一些,因为减少了对称。也许就是因为对偶有可取的一面,所以昔人作诗,不只不忍释,还在它上大费心思,以天外有天,好上加好。所有这类花样,留到下一篇谈。

这里还有个小问题,是今仿作,对偶方面是不是也要萧规曹随。所谓随,是照通例作,如律诗就中间两联用对偶,绝句就可用可不用。我的意见,还是以仍旧贯为上策,因为仿作,所仿是旧诗,作旧诗,在像旧诗与不像旧诗之间选择,竟选了者,是可笑甚至荒唐的。

一七对偶二

作诗是闲事意思是不如此照样能活下去,作诗用对偶是闲事中的闲事。不过人,有生,就天赋一些或不少怪脾气,如颜真卿有乞米帖,是忙事,用字不多,陶渊明有闲情赋,是闲事,单是述所愿,就由“在而为领”到“在木而为桐”,累积了10项,这就可证,至少是有时候,越是闲事就越肯用心思。作诗用对偶也是这样,因为是闲事,昔人在这方面就费了大量的心思。结果就制造了很多讲究,或说花样。单说分类,诗人玉屑卷七“属对”条引诗苑类格说:

唐上官仪曰:诗有六对:一曰正名对,天地月是也;二曰同类对,花叶草芽是也;三曰连珠对,萧萧赫赫是也;四曰双声对,黄槐柳是也;五曰迭韵对,彷徨放旷是也;六曰双拟对,树秋池是也。又曰:诗有八对:一曰的名对,酒东南去,琴西北来是也;二曰异类对,风织读仄声池间树,虫穿草上文是也;三曰双声对,秋篓巷读仄声,风馥丽兰是也案指

(13 / 28)
诗词读写丛话

诗词读写丛话

作者:张中行 类型:免费小说 完结: 否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